2024-11-17
在生产车间◆■★◆★■,记者看到了董礼涛绘制的工艺草图,上面记载着他多年来积累的铣床加工技法◆■■,每一张纸、每一组图都饱含着他的心血■★。每当新任务下达到车间,公司生产一线的铣工们便会第一时间拿出这些实用资料悉心研读■◆■。部分纸张已经泛起了毛边,那是工人们时常取用的痕迹。
2006年,为了让更多铣工学会创新制作技巧,董礼涛在分厂组建了“铣工工作研讨小组”◆★★◆,后发展为“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■■◆◆■■”。如今,工作室已有52名成员★◆,成员构成从单一的铣工工种发展到多个工种,大家互相交流经验、切磋技艺,遇到难题时,更能集思广益★■★◆■★。在董礼涛的带领下,工作室成员获得40多项专利授权,命名操作法3项■★★,创新成果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。
2020年,重型燃机制造是哈电汽轮机厂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。“我们需要在高压压气机的机匣上加工48个测温孔。然而在工期、工装准备、工艺方案等多个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◆■,在直径1米的圆筒上要钻出直径1毫米、深度40毫米的孔洞,难度极大。”董礼涛说。
重点工程项目,装备着他亲手参与制造的高性能主动力装置;秦山核电站650兆瓦核电汽轮机上,有他亲手加工的产品;西气东输国产首台30兆瓦燃压机组研制有他参与攻关的身影……从业以来,董礼涛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,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,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数千万元。■■★■★“能够参与国家重点项目,我感到很自豪。”董礼涛说。
7毛钱的钻头,能用吗■★★★■?有人质疑★■■◆★◆。董礼涛没有退缩,他尝试在工件上其他可加工的部位进行切削参数试验■★,顺利完成了加工。◆◆“想要提高效率、攻克难题◆■◆◆,首先要从思想上创新,并且不断思考。”董礼涛说■◆,“所有的创新都不是灵光一现,而是源自日积月累的钻研。”
“各种要求非常严格,图纸上的标注密密麻麻,而且原材料有限,一旦出错◆★■★★,连从头再来的机会都没有。”董礼涛介绍,他所在的加工区,处在叶轮生产十分重要的环节,负责精深加工■★◆★■,也是加工中难度最大、最考验技能的环节■★◆■★■。
2007年,中国首台线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成功问世,而这台汽轮机上的叶轮,正是由董礼涛加工的★■。
■◆◆“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到了师傅那里,他总能想出办法■■■★◆。◆■◆★■◆”李昊说◆◆◆★◆◆,在工作完成之后,董礼涛还会提醒他总结经验■◆、吸取教训,这也让他和许多年轻工人养成了勤思考的习惯。
今年52岁的董礼涛■★◆,17岁入厂■■,从学徒做起,在这一方车间里,一干就是35年★★★■。完成本职工作之余,他经常主动钻研特殊产品的加工件◆★★,提出自己独创的加工方法。很快,他就成了创新工法的“新秀”,多次获得厂里技术比赛的冠军。
27岁时,董礼涛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,代表公司参加各类职业技术大赛★◆★■◆★,在磨砺技能中不断成长★■■◆■。
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重点工程分厂车间内■◆◆★■,机器轰鸣、工件飞转。铣工董礼涛正在操作铣车加工中心机床★◆,他时而紧盯操作屏幕■★◆◆,时而认真观察铣床上铁屑流出的状态,神情专注、一丝不苟★◆■★★。
董礼涛,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重点工程分厂铣工。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、中华技能大奖◆■◆◆◆★、2023年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等荣誉。同样的机床■★★★◆★,普通铣工能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.05毫米以内,而董礼涛可以控制在0.01毫米以内。
董礼涛研究后认为◆★■,破解难题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钻头■■■■◆◆。凭借着多年经验◆■■★,董礼涛在刀具商店找到了一种能够实现40毫米孔深的钻头。一包20支,14元钱★★,7毛钱一支◆■★★■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京(2022)0000001
版权声明■★★:凡注明“来源◆■◆■■★:中国西藏网”或◆★■■“中国西藏网文”的所有作品★◆★■■,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★★。任何媒体转载◆■◆★、摘编、引用,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■★★■★◆,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★★★■。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7
2024-11-17